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任丘大鼓

2012-12-21 00:00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依傍“华北明珠”白洋淀,四通八达,自古就是商贾集散之地,交流频繁,底蕴丰厚。

任丘大鼓是展现当地人民群众精神岁月最具势均力敌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遍布任丘市18个乡镇100多个村庄,以思贤、青塔、天门口、惠伯口、石门桥等村的套路最全,风格独到,活动最早。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现,鼓魂精神几乎波及全市各个角落。据考证,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 (15731620),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起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示而生发,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最兴旺时期,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渐渐地,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任丘大鼓较之其他地区鼓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特点表现为:一是鼓身大。大鼓直径多在2.3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缝制,用铁钉1600余枚,能同时站810人敲打。二是鼓音纯厚。大鼓擂动时,有狮吼龙吟之势,有江涛汹涌之气,有万马齐奔之威,有撼天动地之劲。三是鼓队配置齐全、丰满协调。鼓响之时辅以大镲、铙、小钹、铛铛歌等民间器乐,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雷霆之韵、雄浑之情、奔放之趣、整体之美。四是套路多,风格多样。任丘大鼓原有套路108,现巳挖掘鼓谱84套。

任丘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大鼓会”,场面宏大磅礴。几十面大鼓贯穿东西,对峙南北,一方面体现出任丘大鼓文化的八面威风,一方面印证出任丘人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在大鼓对阵、大放异彩的同时,龙灯驾云而来,狮子夺珠而出,高跷天马行空,秧歌场幽默百态,民间音乐异彩纷呈。1995年正月十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到任丘录制了任丘大鼓的传奇风采,使任丘大鼓走出了任丘,走出了河北。

任丘大鼓场面热烈欢快,是一门独具风采的群体艺术,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是协作精神的完美体现,是人鼓合一的完美诠释,能让人精神振奋,激情迸发,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