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寺庙音乐是我国佛教音乐的一个分支。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佛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法事音乐”。佛教音乐除其本身成分外,进入中国后吸纳了我国古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众多元素,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涉县寺庙音乐现有传人是涉县龙泉寺最后一任主持法安大师之三子侯俊堂。法安俗名侯增禄,11岁时被舅舅卖入寺中。他在诵经之余学习演奏佛乐,师傅万同禅师临终时把龙泉寺传世之宝——两部厚厚古乐谱赠与他。后还俗。据法安大师回忆说,该寺为北京潭柘寺僧人所建。该寺音乐为印度传入西藏,西藏传入潭柘寺,又从潭柘寺传入龙泉寺。该寺原存石碑最早为宋代重修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法安大师说,他存留的曲本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与佛经一样只能学,一字不能改动,且只传弟子,不传外人,密不外露。曲调代代口传心授,具有稳定性特征。据专家考证,此音乐乐谱为南音、南曲,为南宋时期寺庙音乐,所用乐谱为南宋宋氏工尺谱。现存古谱4本,曲目270首,其中打击乐谱80首,吹奏乐谱190首。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笙、管),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镲、铛、罄),两种膜鸣乐器(大鼓、小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在寺院做法事,用于迎佛、祭祀、送佛仪式以及在寺院内祭祀佛、菩萨仪式等活动。二是为丧葬做法事。殡葬仪式中,涉县寺庙音乐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祈祷仪式,就是“上桌”。“上桌”就是用农民家的方桌,按规定的摆法摞起来,下大上小,像金字塔的形状,最上方只留一张。每桌四角各一支蜡烛(用麻纸作围防风),吹锡管的乐手在顶尖一张桌子上,其他乐手按规定分列四周吹奏。“上桌”桌子的数量最少40张,最多240张,低者十几米,高者几十米,远看如一座灯山,佛音缭绕,蔚为壮观。
民国前,由于寺院生存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涉县寺庙音乐乐器齐全,乐曲丰富,传承正常。1957年,法安大师与其他还俗僧人组成的吹奏班,在全国吹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涉县寺庙音乐被列入“四旧”迷信行列,横遭打击。改革开放后,随着殡葬的需要,寺庙音乐班再度复苏。但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殡葬改革的推行,寺庙音乐又渐遭冷落。
涉县寺庙音乐曲调古朴典雅,悠扬庄重,引人向善,使人有超凡脱俗、遨游佛国之感,特别是在庄严肃穆、风景优雅的寺院中或悲伤沉痛的丧葬环境中演奏,有极强的感染力。
涉县寺庙音乐是宋时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历史悠久,曲目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地区影响较大,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