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竹林寺寺庙音乐源远流长。据《阳原县志》记载,阳原佛教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而道教则起源更早,但记载不详,确切时间还待研究。寺庙音乐是与佛道两教同时产生的宗教艺术。明万历年间,阳原境内的佛道儒三教融合,相继形成。时任边关总兵的梁尚文(阳原县东城镇人)告老还乡,用其俸银在当地建三教合一的竹林寺,并住持修道。信民间宗教,以道为主,佛次之。经卷、乐本中佛道内容均有,寺庙音乐雏形渐备。
据东城镇水峪口村有“静僧”之称的梁尚文十六代玄孙梁台普介绍,其祖上有的是出家道人,有的是在家信徒,据家谱记录,至梁会家族道教音乐已传承到第十六代。一至五代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六代以后还保存有当时的记录。现在的寺庙鼓乐班由第十六代传人梁会掌管。
寺庙音乐的技艺传承,主要为自传自家,少数传于他姓,所以在全县有十几个寺庙音乐鼓乐班分支。民国初年出现了“三元义”鼓乐班,由于名气大,后把寺庙音乐鼓乐班泛称三元义。
竹林寺寺庙音乐代代传承,经久不衰,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一是阳原民间宗教之风盛行,群众把希望寄托于神明。二是历代各种庙会、祭祀活动连连不断,群众求雨、求子、还愿、消灾灭病、拜佛求神,都需吹奏或作法事。如正月十五日真武庙会、太尉出驾、二月十九日观音庙会、四月泰山庙会、五月关帝庙会、七月初一金山寺庙会等。三是每年四头八节,僧道皆有门事可做。四是丧葬出殡、超度亡灵、寄托哀思,请鼓乐班吹奏,更是多年习俗。家境再贫,也需吹打一番,大户人家则是大操大办,以示孝顺。可见寺庙音乐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能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竹林寺寺庙音乐所用乐器有管子、笛子、笙、镲、鼓、云锣、铙、钹、海螺号(俗称海锥)、铛铛十种。一般有68人组成班子,指挥者由班主担任。一般以吹奏乐器为主,弦伴奏,打击乐控制节奏与速度,并起到烘托气氛、填补乐器停歇空隙之作用。
竹林寺寺庙音乐的表演形式有行乐和坐乐两种。行乐是以一定次序沿街行走作行进表演,坐乐是在室内坐凳演奏。表演时身披道袍、头顶道士帽,但表演者一般不是道人。
竹林寺寺庙音乐曲谱,亦为佛道合一,也有地方色彩,已形成完整套路。有《步虚》、《五供养》、《十报恩》、《小开门》、《从令》、《小三股》、《千声佛》、《浪淘沙》、《玉皇赞》等50多种。曲调幽思悲壮,加上海锥的呜咽声,给人以阴森威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