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歌是民间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从古代鼓吹乐和清代铙歌乐发展而来,是打和吹的结合。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以吹奏传统民歌、现代歌曲为内容,具有红火热烈、轻快活泼的演奏风格,是冀中器乐的代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子位吹歌以管子(小管)、小唢呐演奏为主,演奏时的乐器可作多种增减组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风趣而热烈。其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坐摊,即撂场演奏。演奏时围桌或横排而坐,多为两笙、两管、两唢呐,加以锣、镲、鼓;二是行进,即踩街演奏。其队形为云锣在前,笛、笙、唢呐、鼓、镲、铛、钹依次在后。
子位吹歌演奏曲目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等。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朝天子》、《茉莉花》、《万年欢》、《一枝花》等。该村乐会多次参加全国、省、区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成为全国有名的“吹歌之乡”。
子位吹歌善于吸收各种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的曲调和技艺,还大胆吸收电影、电视剧优秀歌曲,经过艺术编排,搬上吹歌舞台。
子位吹歌所用的乐器有大笙、海笛、双海笛、管、笛子、梆笛、口笛、卡腔、嗽叭号、梆胡、龙头胡琴、云锣、小铛、大鼓、小鼓、小钹、大钹、铙、梆子等。其中双海笛上还有两条约两米长的皮线,它一头连着鼻孔,一头连着海笛吹口,可以边吹、边唱、边舞、边演。
吹歌会是传承技艺、组织吹歌活动的组织,一代接一代的吹歌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初期,王铁锤、王小寿等民乐演奏家进入中央一级乐团。1980年前后,全国艺术院团体从子位村选走青少年乐手近百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子位吹歌出现人才断档、实物资料流失及传承发展困难等现象,亟需进行整理、发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