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承德清音会

2012-12-21 00:00 
 

承德清音会是民国初年,在热河形成的一个传承和演奏清音十番的民间音乐组织。清音会乐曲是深藏于热河行宫中的清音遗存,是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又脱离宫廷回到民间的十番音乐。既有鲜明的宫廷色彩,又有浓郁的民间风格,“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日本东方音乐学者田边尚雄语)。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24公里。历史上曾是华北通向内蒙古草原的干线,漠北的交通要道,东北的交通线,为清代康乾盛世的陪都,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皇帝每年有半年时间在这里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避暑山庄是一处兼具理朝听政与休息娱乐之用的宫苑。封建礼乐亦如紫禁,既有前朝典雅的典制性音乐,也有后苑行宫供游逸娱乐的富于民族民间气息的幽雅纤细之乐。清音十番是宫中内务府南府(升平署)演练的源于江南丝竹细乐,其后渐演化为太监代代相传的“北十番”,是一种小型便宴上演奏的艺术趣味甚浓的文化化、专业化、宫廷化的民间丝竹细乐。清政权结束后,避暑山庄南府行署的乐师唐赐福应人之约,亦迫于生计,将宫中的娱乐性音乐清音十番20多首工尺曲谱和演奏技巧传出宫外。民国九年(1920年),这些人正式成立“承德清音会”,专门演练清音十番乐曲。

清音会演奏的乐曲有《普天同庆》(普天乐)、《玉殿云开》、《大凉州》、《小凉州》、《浔阳月夜》、《月上海棠》等23首,至今保留有16首工尺谱,其中《浔阳月夜》、《大凉州》等7首已失传。初时尚配有唱词,大部分曲目的旋律基本在端庄典雅的风格之内。由于清音会演奏的曲目可以根据曲子名称或旋律特点随意衔接,一曲可连续演奏半日,因之也被承德百姓称之为“十番”。

清音会对自己乐队的编制及乐器的功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乐器大部分为避暑山庄所遗散,其中一部分是原来宫里使用的,一部分是从皇宫拨到避暑山庄的外国贡品,还有一部分是查抄大贪官和珅所得。这些乐器无论形制、装饰,还是音质与音量,都是除皇宫外的乐器所无法相比的。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堂鼓、板鼓、星、铛、钹(蒲、大)、云锣、板、木鱼、箫、笛、笙、管、琵琶、月琴、六楞琴、弦、匙琴、火不思(胡拨)、中国提琴、四胡等。清音会的编制及乐器的配置与清宫廷的“番部合奏”大体相同,演奏也不同于民间那种“拙笙、巧管、浪荡笛”或支声复调式的合奏方法,采用齐奏形式,不许“加花”,严格要求各类乐器均演奏相同的旋律。乐队中的鼓手居统帅地位,音乐的情绪变化和乐曲的自由衔接(通常说的“合头”、“合尾”等)均由鼓手掌控。

民国年间是清音会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清音会多次参加省、地、市会演。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家文化部要求,经过文化、民族部门对其音乐进行整理挖掘,出版了《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廷、寺庙音乐》一书,使其16首乐曲得以保存和流传,这期间同时产生了一批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歌舞乐作品。21世纪初,清音会老人大多作古,面临失传危机。为拯危继绝,在民族宗教和文化部门协调下,承德民族师专离退休老教授组织了清音社民间业余音乐艺术团体,吸纳了原清音会仅存的老人和发展的新人,接收了清音会置办的乐器,并以清音会的16首乐曲为演练内容,原汁原味地传承和演奏清音十番,再度受到世人赏识。

承德清音会音乐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形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