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其工艺精妙异常,有“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之说。
元代蒙藏地区已有吸闻鼻烟的习俗。到明万历年间,从传教士利玛窦带入意大利鼻烟起,鼻烟便作为礼品在中国流传。清道光年间出现内画工艺。
衡水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家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期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工艺包括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等技术。晚清时期京城出现了一批内画大师,其中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善画人物,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画山水花鸟。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其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这样更加有利于内画的创作。
衡水内画以玻璃、水晶料器、琥珀等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题材。格调典雅,笔触精妙,色彩艳丽,可谓“方寸之间,别有天地”。
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1981年,王习三试用油彩作肖像内画,经过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喜爱。
衡水内画是现代中国内画的代表,行业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的一流画师就有10余人。
抢救、保护衡水内画对丰富和完善中国美术史将产生一定的作用。目前衡水内画传统技法亟需保护,行业内部也需要加强管理以保证内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