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黄骅渔鼓

2012-12-21 00:00 
 

“黄骅渔鼓”发祥于河北省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二百年的历史。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4/43/4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慢板][平板][数板][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黄骅渔鼓作为渔鼓道情类的一个曲种,与河北其他地方的同类曲种迥异其趣。虽传说为外地传入曲种,但经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山东卷》、《河南卷》比对,未见有音乐形态相类者,所以它是有其独立艺术风格的。黄骅渔鼓演唱书目丰富而少有与其他曲种相重者。中篇书主要有《南游》、《北游》、《东游》(八仙的故事)、《西游》(唐僧取经的故事)、《杨宗保搬兵》等;小段有《韩湘子下山》、《小蟠桃会》、《大蟠桃会》、《白猿偷桃》、《二老公下棋》、《降人生》、《李翠莲盘道》等。其中《南游》、《北游》、《东游》、《西游》,均为其他曲种所未见。从演唱文字的角度讲,它也有其独到的艺术价值。

黄骅渔鼓标准的传统说唱,使用的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新中国成立后,在对该曲种进行改革中,为赋予它新的风貌,曾有人为演唱附加过木鱼儿和一个小钹来加强其演出气氛,在参加文艺汇演中尝试过。再后来,有人为演唱附加了大提琴、扬琴、二胡、笛子、笙等多种伴奏乐器。

黄骅渔鼓的鼎盛时期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黄骅渔鼓顶大戏”的轶闻佳话;也曾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或演出,影响较大。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完整演唱黄骅渔鼓词曲的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所剩无几。抢救、挖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