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伞”发源并流传于晋州境内的故城、槐树、东宿和城关一带,以舞者持伞表演而得名。官伞本是古代统治者为炫耀权威、地位而设的仪仗之一。随着时代的演进,习俗的变化,伞的作用逐渐消退,伞的使用冲破社会等级而流传民间,成为民间婚丧、做寿的执事和相互赠送的重礼。旧时,晋州送伞之风甚盛,而且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纹饰。如祝寿要送绣有寿星、松鹤图案的伞,寓寿比南山不老松之意;治丧要送绣有天堂的伞,寓祝死者早升天界之意;结婚要送喜伞,以示祝贺。
晋州官伞的基本动律是蹍、拧、夹、转四类动作的有机协调组合,形成和谐完美的艺术统一。“蹍”指脚步,每前进一步都是动力腿的脚跟落地,立即将重心转向脚掌,脚掌又随即用力向外一蹍。“拧”是指蹍动后,主力腿立即变为动力腿吸起,双腿夹紧,动力腿膝盖朝里拧,而面向不变,从而形成腿、腰、上身的反向拧动。“夹”指吸腿落地后双腿夹紧长身,产生立的感觉,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转”指肩部的转动,其特点是双肩的反向转动。这些基本动律构成了舞蹈的独特风格。官伞舞组之间松散结合,每组由二至三个角色组成。二人组扮为一男一女,男执伞,女右手执扇,左手捏绢。三人组扮为一男二女,成一伞二扇。男女动作相同的有小吸腿、扎腰步等;不同的动作有:男角做跳提步、提步、矮子步,女角做剪子股步、麻雀步、俏子步等。队形变化自由,多用绕八字、大圆圈、龙摆尾等。晋州官伞角色中男演员着清代官吏装,穿长袍、马褂,戴凉帽,腰系褡包(也可着现代丑角服饰)。女演员扮如戏曲小旦,也有扮青年男女等,如何扮装,可随舞者之意。表演时,先由锣鼓打击场点,会头出场自报村名、会名。演员念白叫板,接着在乐队伴奏下开始表演。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常用固定曲牌。
2001年,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先生亲临指导后,晋州官伞应邀参加“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大赛,荣获金奖,晋州官伞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