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分为舞台表演、秧歌走街打场和广场文艺表演等形式。表演者以不同的表演形式,把古老的民间热烈、欢快、优美的独特舞蹈风格、击棒技巧与唢呐打击乐伴奏融为一体,场面宏大,舞姿舒展形象,动作灵敏粗犷,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振奋向上的启迪,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猴打棒流传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城沿线满族聚居的乡村,三拨子、凉水河、肖营子、青龙镇等乡(镇)村尤为盛行。
猴打棒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年间,满族正蓝旗“跑马圈地”于此,以打猎为生。满族人民认为孙悟空降妖捉怪、除恶扬善胜过他们所信奉的萨满,还认为穿黄布衣敲花椒木棒能驱魔逐妖,因而扮成戏曲中的孙悟空模样表演猴打棒。由击棒驱兽降妖避邪的民俗活动演进而成的民间舞蹈猴打棒,不无古傩之意。满族人为保人丁平安,平时进山敲击木棒,以震虎狼。夜晚及逢年过节,由两人装扮成神话故事中的“顽猴”,手持双棒,跳跃、呐喊、击棒,降妖驱邪,保佑人丁四季平安。猴打棒由此产生得名。
同治五年,青龙满族自治县举办民间花会将猴打棒纳入其中,列为十档之首。后逐渐演变成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乡村广泛流传。起初,表演者只有二男,逐步增至六男、八男。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场”两种。棒花有一击头、二击头、三击头、四击头和单转花、双转花等。步法有碎步、虚步、蹲步、蹲跳步、转跳步、十字步等。猴打棒舞姿舒展粗犷,蹲步稳,虚步轻,棒声铿锵有力,与唢呐、锣、鼓打击乐浑然一体,显得欢快、优美。
近年来,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经过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猴打棒”搬上文化娱乐舞台,在1994、1995两年中分获省、市民族音乐舞蹈大赛创作和表演一等奖。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人民自编自演的民间舞蹈,蕴涵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是探索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贵文化史料,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的一个典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它是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一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群众性,通过普及猴打棒艺术活动可以愉悦广大群众身心健康,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