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境内有午河、汦河、滏阳河、澧河、小漳河。古时河水时常泛滥,面对洪水,百姓束手无策。为祈求神灵庇护,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村民们常常敲起大鼓,后来逐步形成了招子鼓。招子鼓也曾为祭路灯神和灯光佛而舞。历史上澧河、滏阳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曾有过招子鼓的活动,目前活动较多、规模较大的只有狮子疙瘩和千户营两个班会。
招子鼓舞者背插高约五尺左右的木棍,顶端扎一彩色鸡毛掸子(俗称鼓招子),腰系一扁形革鼓(雅鼓状),故名。掸子含“上掸天宇,下扫凡尘”之意。在表演中时而大幅度摆动,如狂风暴雨,时而小幅度快速抖动,顶端掸子突突颤动,豪放洒脱,刚劲舒展,生动有趣。木棍颇类似古代判斩的招子,依“以凶冲喜”的民俗。
招子鼓具有与其他鼓类不同的套路和表演方式。其舞蹈动作不多,基本步法是“小踩步”,基本动作是晃动招子和力度较强的蹲、跳。招子鼓鼓谱丰富,鼓点简朴雄壮,节奏变化多样,和谐悦耳。传说原来曾有72套鼓谱,现在常用的只有战鼓引、鼓头、引鼓头、小番、长番、单上架、双上架、鸡上架、伙鼓等三十余套。队形变化丰富,十分灵活,形成了招子鼓的特有韵味,如单剪子股、二龙出水、一条龙、缠柱子、双八卦、里三层外三层、双圈、八字、挂四角等。
招子鼓的发展和沿革与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招子鼓均以其铿锵的韵律、豪放的舞姿,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