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沧州落子

2012-12-21 00:00 
 

“落(lào)子”(也叫“乐子”。在河北省沧州一带,“落”与“乐”读音相同,民间常予通用)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曾一度活跃,尤以南皮县、沧县为盛。沧州落子由一对对男女青年手执彩扇、竹板、霸王鞭载歌载舞表演。落子初期,只有四人执鞭表演,清末明初以后,民间出现了半农半艺的落子艺人。他们广采博取,还吸收了武术、杂技里的一些技巧,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式的较为完善的以十人执“鞭”、六人执“板”、四人执“扇”为一队进行表演的歌舞队。

落子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的称文落子;把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舞中,谓武落子。文落子女角扭动的舞姿就像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之称。武落子表演时,只用鞭和板。文落子表演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

落子的服饰,最初只着生活服装。后来,为了美化,多穿戴戏曲服饰。女角色扮如戏曲的武旦或花旦;男角色扮似戏曲舞台上的黄天霸、杨香武的形象。落子的舞姿、动律、连接动作及节奏的运用,都具有鲜明的武术特征,讲究“走似水上漂,跑似草上飞,跳似凌空燕,转似燕翻身”。老艺人要求落子的表演者必须要有武术功底,否则便不能更好地把握动作的韵味儿。男性动作有英武健美的形象特征。如男性最基本的贯穿动作“捋鞭”,其做法有缠头捋鞭、裹头捋鞭、挽花捋鞭等,这些不同的做法只是上身动作的变化,而下肢始终是屈膝的“虚步”和“跺子”。落子的“三道弯”,是女性贯穿始终的基本舞姿,由屈膝,拧腰(出胯)、腆腮三个因素构成,其中拧腰是最主要的。落子讲究曲线美,身体左右拧动的三道弯曲线,舞步进行时的蛇形曲线和身体上下起伏的波浪式曲线,形成了落子女性动作曲线美的特征。艺人们归纳为“屈膝拧腰、腆腮错肩、含胸拔背、颠脚夹裆、一蹬三颤”。著名艺人周树棠强调三道弯儿,讲究曲线美,他说:“腆腮是表现情的,要做的含蓄、内在、要媚气。”人送他美称“大酸梨”。落子的动作,在节奏上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抢占两拍,抢拍的后半拍“起法儿”,弱拍为动作的运动过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半拍完成整个动作,后半拍又是下一动作的“起法儿”。依次反复,直到结束。

传统落子的表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一音乐、节奏、画面之中,男女间以不同的动作相配合,传情达意。在表演传统落子的进程中,表演者所演唱的曲目的内容不断更换,但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道具却固定不变,从而造成舞蹈与歌曲内容无关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落子艺人曾被聘请到专业艺术院校任教。在此期间,民间艺人与专业舞蹈工作者合作,创作了以《茉莉花》、《放风筝》等为素材的新作品,并搬上舞台,将落子推向了形式与内容相吻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