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发展于清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之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手工艺,至清末,白沟一带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当时,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及东北各地。
白沟泥塑纯系手工制作,制作要求工艺技巧很高。制作材料一般选用带些黏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加些棉絮、纸或蜂蜜,这样土干后坚实不裂。模制程序分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四步。白沟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地儿,用品色施彩绘,色彩注重大块面渲染,适当保留空白,上色后用墨线勾勒纹饰,线条简练流畅。白沟泥塑色彩浓重、艳丽,构思大胆,受到大众的喜爱。
白沟泥塑造型古朴、粗犷,注重突出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夸张变形。白沟泥塑大可近尺,小则不足一寸。其造型简洁,色彩鲜艳,以朴素大方、喜庆欢乐为主要特征。表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又以泥娃和“戏出”最为典型。如两人为一组的白沟泥塑作品有《梁祝》、《天仙配》、《苏三起解》等,三人为一组的有《白蛇传》、《三进宫》、《桃园三结义》等。人物多取自河北梆子剧目,无论两人或三人都出自一个模子,形成“连体式”,人物与人物之间不留空隙,便于翻模而且保证了泥胎的强度。白沟泥塑兴盛时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其古老的制作技艺,在我国民间手工艺制作品中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现在生产制作泥娃娃的工匠只有辘轳把村李金坡、南刘庄胡秋英两家,而且是小规模断断续续地做,白沟泥塑亟需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