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邱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距省会石家庄85公里,西部为太行山脉,中部为丘陵,东部为海河流域平原。
内邱牛郎织女传说历史久远,其七夕文化活动从历史文献上可以追溯到明隆庆年间。县城东关玉皇庙七月初七活动,是专门为祭拜、祝愿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置的。据明崇祯十五年《内邱县志》记载:玉皇庙在东关外,隆庆年间太监申信建。玉皇庙规模宏大,自成一体,香火极盛。目前,以玉皇殿为主庙,有王母娘娘、无生母、三皇姑、后土奶奶等女神庙,形成占地30余亩的民间诸神庙群。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东街玉皇庙内,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神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直至初七夜,唱大戏《天河配》,焚化剪纸图案的天棚地棚,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
牛郎织女传说在内邱广为流传,与内邱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早在一万二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富庶之地。境内存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战国文化遗迹。出土于邢侯二夫人墓的邢侯簋(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证实内邱是邢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内邱牛郎织女传说与其他地方的传说有着明显不同。七夕节从汉到晋,不断演化,至南北朝,民间“乞巧”之俗成为七夕节的主体,七夕节的定位随之发生变更,嬗变为局限于闺中儿女争巧斗艺的节日,称“女节”、“乞巧节”,七夕作为爱情节的主题被淡化。而内邱牛郎织女传说,以拜天棚地棚为主要形式得以传承,始终表达了鲜明的爱情主题,这与七夕节在唐以前以歌颂牛郎织女忠贞爱情为主题相吻合。依此可以推测,内邱拜天棚地棚的习俗应始于唐朝以前。
拜天棚地棚是牛郎织女传说及祭祀仪式的重头戏,最具特色。天棚地棚都是剪纸作品,长约3米,宽约2米,是一种平面组合图案。底面为黄色,五彩纸剪成喜鹊、日、月、四天门等图案贴在黄纸上,无任何文字,全部用剪纸展示其构图内涵。天棚地棚的制作从七月初一开始,地点选在庙宇或宽敞的民居内。天棚、地棚制作人一般为玉皇庙的“庙首”之一,是当地妇女公认的心灵手巧的人。制作前,她们都要洗身、洗脸、洗手、漱口,穿戴整洁,并焚香祷告。剪出图案后,其他妇女配合粘贴。天棚地棚制作完成,精心保存。
祭拜天棚地棚的妇女有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她们由一个师傅相传,被称为“一船人”。这一船人只拜内邱东关玉皇殿,每月初一、十五上香祭拜。七月初七,妇女们在玉皇庙前展开天棚地棚,周围摆放龙轿、龙袍、彩衣彩鞋等特殊供品,不分昼夜,在天棚地棚前焚香祭拜,并敲打乐器念唱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俗曲。晚上演《天河配》,又称《牛郎配织女》,上供点香,当场用黄蜡纸剪天梯,同天棚、地棚及其他祭品一起烧化。主管玉皇殿的庙首率香客跪拜,整个祭祀仪式结束。
在整个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以做“功”的形式,重新演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用她们自编自演的词曲传唱牛郎织女的故事。庙会期间,有唱戏的传统,当地称为“唱神戏”。开戏前,在玉皇庙及所有庙宇内摆供唱小戏,请众神出来看大戏。戏台上轮番演出传统爱情剧目,一直演5至7天,七月初七晚必唱《天河配》。等煞戏后,焚化所有祭品,称落棚,庙会结束。
牛郎织女传说,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以古典美学为特征,通过民间传说、歌唱、剪纸、舞蹈、戏曲等形式加以表现,使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与内邱独特的祭祀仪式相结合,构成令人神往的浪漫意境和耐人寻味的丰富蕴涵。天棚地棚表现形式独特,艺术风格粗犷,艺术手法罕见,引起民俗学家刘魁立、刘铁梁等著名专家学者关注。他们先后多次来内邱考察,认为天棚地棚等七夕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极具研究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