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易水砚产于古易州(即今河北省易县),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为“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传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而易水砚也久盛不衰,故有“北易南端”之说。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名扬天下。
易水砚石料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石料是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还点缀着天然碧绿或淡黄色斑纹,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呈页状叠积,俗称“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是制砚的最佳石料。制砚师们用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根据石料形体及纹饰,雕出人物、花草、龙凤、鸟虫等。其中有二龙戏珠、九龙戏凤、龙凤呈祥、龙凤朝阳、神龟献宝、水漫金山、福寿双全、苍龙教子、金龟献寿、八马骏图、五龙戏珠和十二生肖等具有民族色彩和风格的画面。易水砚随料定型,顺理成章,刀法精细,形态逼真。
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易水砚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古色古香,不但是文房四宝之一,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易水砚为世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曾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档名砚。但近几年易水砚制作技艺总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停滞状态,亟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