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

2012-12-21 00:00 
 

廊坊霸州市高桥村地处冀中平原。村民敦厚淳朴,尚文崇艺,故而使得该村传统民间文化不间断地传承至今。

高桥始建村时,村内仅有姜、唐、尚三姓。至明代,姜、唐两姓绝。尚姓自明代即以“点笙”(制作笙、竽)为业,但因“帖儿”(职业艺匠家谱)早已失落,故无实据查证。

高桥音乐会是当地最早的僧传音乐会,该会自诞生至今,主要乐手均为尚姓人。明代,尚姓人就在村里组建了村民自娱自乐性质的乐坊。至清,当地村民在乐坊的基础上重组发展起了高桥僧传音乐会,至今不衰,这也促使了点笙行业的发展。

所谓点笙,除指制作笙、竽外,也指修笙。修笙最关键的是安装、调试簧片,也就是“点”簧片。没有精湛手艺,簧片难以一次点好,需安几次才能调好音调。而尚家艺匠点笙,点一次就能使音调正符,手法娴熟,技巧高妙。咸丰初年,尚家笙已见诸记载。当时主要是为北京东皇寺、西皇寺及宫庭乐班制笙、修笙。咸丰三年,尚家开始制作新笙木斗十七苗笙,行销北京、天津、山西、张家口、内蒙古等地。固安屈家营村至今保存着老艺人尚克宽的爷爷制作的木斗笙。

清末民初,尚振廷、尚振禄、尚振生三兄弟改进笙的制作,变木斗为铜斗,增加了笙的使用寿命,增宽了笙的音域,使笙的音色音质更加明亮、悦耳、动听。由此形成了尚家笙的特色,销售市场扩大到东北地区。如今,尚家现存一支铜斗笙,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外形美观,声调洪亮,铜斗光鲜如新,笙苗挺拔秀美,足见其制作工艺之高超、精湛。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研究民间乐器制作工艺不可多得的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每年都有国内外音乐专家到高桥尚家探讨、调研尚家笙的制作技艺,高桥尚家笙工艺精实,质量高超,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吹奏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