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邢窑烧制技艺

2012-12-21 00:00 
 

邢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邱县一带,内邱在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

邢窑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瓷窑,因首创“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而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始于隋,其烧制的成功结束了我国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并驾齐驱,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为唐代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与越窑青瓷争奇斗妍。

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南一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邢窑瓷器在当时使用非常普遍,多用于茶具,唐代人对饮茶颇为讲究,要求茶具的颜色同茶的色泽和谐统一。陆羽在《茶经》中写道,“邢州瓷白,茶色红”,茶与邢瓷红白相间,格外令人赏心悦目。

邢窑以产品种类丰富、胎质坚实细腻、装饰技法精美而成为唐代名窑。其产品种类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上供朝廷外,还远销埃及、印度、叙利亚、日本、伊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宋代,虽还生产少量贡品,但其制瓷规模已不能和唐代相比。元代仅烧制一些民间用瓷,不见精细产品出现。

邢窑白瓷胎体坚硬细薄,叩之声清悦耳,釉面光润,釉色洁白均匀、干净而微闪青灰或淡黄,较之越窑青瓷的类玉似冰,亦别具特色。邢窑白瓷朴素大方,极少装饰,但也有不少模压和捏堆以及蓖片划出的纹样,十分简朴。多碗、壶、盏托、瓶、罐、钵、盒、瓷俑等生活用器,玲珑别致,光彩照人。邢窑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实用性,线条单纯洗练,简洁爽利,具有一种质朴自然的天趣。邢窑在烧制技术和工艺处理上比较成熟,亦很少因过火而产生变形的弊端,故深受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爱。据唐李肇《国史补》说,“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隋代烧制成功的邢窑透影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邢窑透影白瓷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毫无逊色。研究发现,这种白瓷的胎釉中加入了钾长、石英两种硬度很高的脊柱原料,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