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贤寓调

2012-12-21 00:00 

 

“贤寓调”是碰板调的变体,起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产生于保定市定兴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贤寓村。据传,贤寓村产生贤寓调前曾有花会十几道,其中村北头有落子会,村东头有小车会、旱船会、南乐会等。村中有两个戏楼,也分北头、东头,村两头的人就形成了竞争的状态。1908年春节,村北头落子会登台演出故事情节戏有《借女吊孝》、《王定保借当》等,加上板胡、笛子、笙,很动听,有了戏的迹象。村东头也相继排演了《王定保借当》《打狗劝夫》等剧目登台演出。此村文风盛行,很多人能作曲谱,并自编自演,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小剧种贤寓调。当地还获得了“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贤寓”之美称。

贤寓调演出剧目有《血泪仇》、《早婚害》、《过光景》、《桃花庵》、《法门寺》、《李三娘打水》、《王定保借当》、《莲花庵》、《小女婿》、《回龙传》、《金镯玉杯记》等。贤寓调以唱功、表演、念白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文乐有京胡、板胡、乐琴、二胡、笛子、唢呐各二套,武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各三套。

贤寓调主要靠自编自导自演,根据现实生活寓教于乐。表演形象化,农村生活气息很浓,其内容多为宣传尊老爱幼、美德情操、遵纪守法、惩恶扬善等,戏词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1937年“七七事变”后,贤寓调停演。1942-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贤寓调剧团由上级文艺工作者带领,以《血泪仇》剧目为主,配合抗日,去战地慰问演出。在定兴、易县、徐水、涞水等县,多次受到县委表扬,并受赠锦旗一面,由当时的县长乔前亲自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贤寓调宣传新婚姻法演出了《小女婿》、《刘巧儿》、《早婚害》等十几出戏。20世纪60年代后,贤寓调和京剧两个剧种同时演出至今。

贤寓调目前演出队伍越来越少,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第三代传人年龄偏高,有心无力,年轻人不愿学,传承困难,贤寓调濒临绝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