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永年西调

2012-12-21 00:00 
 

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永年西调又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泽州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定名为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

永年西调传统剧目有100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小过山》、《罗章跪楼》等60多出;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30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西调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目前仅演梆子剧目。永年西调属板腔体,曲牌有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善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板式有[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垛板][慢长皮][介板]等,其中[四六板]一板一眼,按照4/4拍记谱,是西调最常用的基本板式,既工于叙事亦可抒情,在实际演唱中,因演唱速度变化,又有快慢之别。西调以男腔(红脸门)为主,唱腔高亢激昂,粗犷奔放,旋律流畅,振人心弦。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在实际演唱中,唱腔的组成绝少有一种板式到底的情形,特别是较大的唱段,通常是由起板开头,然后转入基本板式,最后转入“送板”结束。演唱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唱腔和念白摒弃了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

永年西调行当齐全,表演上学习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具有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领奏乐器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竿较短,琴筒粗长,由楸木或桐木掏成,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3;二把弦(土制京胡),内36,采用四度定弦;三把弦(葫芦),属低音乐器,形似二胡,杆部较长,筒为扁形,声音低沉浑厚。

永年西调以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当地的人民,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营养。但目前河北境内永年县只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西调艺术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