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岐调”相传是明万历年间,由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刘姓逃荒者,流落至横岐村所授,后以村名命名为横岐调。横岐调属弦索系统的罗罗腔,代表作有《砍柴》、《小姑贤》、《摘星楼》、《秦香莲》、《杜鹃山》、《刘胡兰》等。它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与曲牌混合体,但以板腔为主,唱腔结构比较简单。唱腔音乐分为“调”与“腔”两大系统,属于调系统的有[老调]、[平调]、[尖调]、[悲调]、[狂调]等;横岐调的腔主要是唱[耍孩儿],属于腔系统的现有三腔、五腔、八腔等,实际上就是灵活运用[耍孩儿]的不同称谓。八腔又分为男八腔与女八腔,且各句又有不同的称谓:首句的前三个字称为起腔,后三个字称为落腔;第三句词称为抢腔;第四、七句词称为平腔;第八句词称为收腔。板式唱腔的唱词为七字句,亦有十字句,五字句少见。唱词多为对偶的上下句结构,极特殊情况下,在唱段结尾处可省略一个下句,俗称“三条腿”,但必须加一个[扫头]锣鼓点以代替下句。
横岐调板式简单,可分为[散板]、[头性板]、[二性板]、[流水板]几种。横岐调管弦乐以四根弦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击乐器有底鼓、钹、璈和大广锣,伴奏曲借用河北梆子的[万年花]、[愁红娘]、[工尺上]、[小开门]等。 念白为京白与韵白并用,常杂以方言俚语。
横岐调根据时代的变迁,吸收时代精神,不断在剧目上推陈出新,排演出许多观众喜欢、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新剧目、好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排演有《农民泪》、《兄妹开荒》、《血泪仇》;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时排演了《小女婿》、《刘巧儿》;抗美援朝时期演出《抗美援朝》;宣传义务兵役制时上演了《李春源应征》;20世纪60年代又有《夺印》、《六号门》、《节振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上演。
过去,横岐调戏班在准备唱戏之前,须得拜老龙神(后改称为老郎神)。老龙神实则是唐明皇,是横岐调老艺人对其一贯的称呼。每个演员在化妆和上场之前,还要向老龙神作揖,以保佑平安。在外地戏台上演戏,开戏前还要祭台。
横歧调尚有老艺人健在,但横歧调演员青黄不接。现有剧团一个,横岐调演出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