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软秧歌

2012-12-21 00:00 
 

“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糅进了晋、冀、内蒙古三省区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在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

软秧歌剧目原有40余出,流传至今的有《字差》、《四玉带》、《五玉带》、《七人贤》、《借冠子》、《锁王束》、《吃盒子》、《猪八戒成亲》、《打一棒》、《破挂》、《吃瓜》、《白花过年》、《李三娘推磨》等26出。软秧歌唱腔词多由民歌歌词组成,语句精练生动,爽快流利,富有农民感情。原有唱腔的下句结尾都有“哎嗨”二字,现已退化没有了。唱腔有十种,分别为扭子腔、紧扭子腔、三性腔、山坡谣、坟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过街大腔、哈儿大腔、紧流水。

软秧歌音乐曲牌都借鉴于晋剧曲牌,文武场乐器也与晋剧相同,演员演唱时从一种唱腔转化为另一种唱腔时必须另起鼓点,相互之间不能直接过渡转化。软秧歌乐器有大弦、三弦、二胡、笛子、板鼓、大锣、铙钹、软铰子、手锣,其中主要打击乐器是软铰子。

软秧歌作为怀安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群众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第六屯乡政府非常重视对软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过年、重大节日以及农闲时间组织群众排练软秧歌节目。目前软秧歌基本上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

现在能参加、愿意参加软秧歌排练、演出等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绝技难以得到传承,随着软秧歌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而年轻人只能勉强维持,难以发展创新,软秧歌这门珍贵的戏曲种类面临断档危险。本地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对家乡戏曲软秧歌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甚者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濒危状况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