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唐山皮影戏

2012-12-21 00:00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其数量多如牛毛,中长篇影卷称作“连台本”,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大部头的“连台本”有130多部,如《封神榜》、《青云剑》、《二度梅》、《五锋会》、《平西册》等。短小的折子叫“单支儿”,不计其数,如《陈塘关》、《渭水河》、《甘露寺》、《姜子牙下山》等。皮影戏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上场“诗”相当于戏曲中的“引子”,念完“诗”转向道白,报姓名,然后把以前发生的事情简要地叙述一遍。叙述完后,转向人物这次出场要干什么,有什么打算和行动。叙述多用道白,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之间的接触、冲突用唱或边道白边唱的方法,多据剧情而定。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戏以乐亭方言为基础掐嗓演唱,风格独特,属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和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唐山皮影戏的人物行当齐全,有生、小(旦)、髯(老生)、大(花脸)、花生(丑)等,其伴奏分文场、武场。

唐山皮影戏的演出须用木棍或铁棍搭建一个高台,高台四周用幕帐围起来,面对观众的一面是用白布(早期为白绵纸)做的“影窗”。影窗后摆长条桌用来撂放影卷、影人、道具等,长条桌上方悬挂照明灯。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称“上线”和“下线”,辅助操作的人称“贴线”,操纵的人统称“拿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三根,分别为一根“主杆”和两根“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其中有掌线师傅(操纵)二人,鼓板师傅一人,还有演唱的演员和伴奏演员(拉四胡的兼吹喇叭、打堂鼓),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影人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主要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水平的地方。

唐山皮影戏是当地百姓在漫长历史岁月里真实的生活写照,为研究当地历史和风俗民情的继承与变迁提供了完整、翔实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