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二人台

2012-12-21 00:00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区、忻州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河北省境内的二人台主要以康保、张北等县为流传中心,属东路二人台。

二人台传统剧目有《回关南》、《割红缎》、《拉骆驼》、《三女拜寿》、《串河湾》、《撒荞麦》、《卖碗》等60多出。音乐分唱腔和伴奏曲牌两部分。唱腔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的民歌,多系一剧多曲,专曲专用。唱词多用比兴,极富夸张,衬词叠字使用频繁。较早的唱法是高打低唱,用真声。后来发展为真假声相结合,有“满”(满打满唱)、“花”(旋律加花)、“闪”(闪板躲字)、“掐”(简化旋律)、“口”(口语化)五种唱法。牌子曲是供乐队单独演奏的器乐曲,约有80首,来源于蒙汉民歌、古曲、社火、佛曲、晋剧戏曲曲牌等,演奏风格热烈火炽。唱念用张家口及坝上地区方言,平声不分阴阳,有入声字,这是与西路二人台的重要区别。

二人台传统乐队由笛、四胡、扬琴三大件和四块瓦组成,演奏风格热烈。在表演上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朴实健美等艺术特点,道白多用方言土语和串串话、顺口溜、叠字、歇后语。

二人台表演可分为歌舞和小戏两种形式,舞蹈幅度大,跳跃性强,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歌舞的表演来自社火的高跷。现在不再踩高跷,但仍保留着高跷颠颤步的遗风,穿插过场仍用高跷的剪子股、编蒜瓣以及秧歌的大小八字、大小圆场、二龙出水等套数。所用道具彩扇、霸王鞭、手绢都有一定技巧。彩扇有开扇、摊扇、背扇、摇扇、抖扇和各种花扇。打霸王鞭时,先打地三下谓之“三点头”,然后随节奏分打上中下三路。上打肩背手臂,中打腰围,下打双脚或用脚踢,打法无固定套数,俗称“整学乱使唤”。手绢原为红绸,后改为专用的八角硬手绢,有抛、接、旋转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小戏的表演无程式规范,动作生活化。

二人台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始终与坝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抢救、保护二人台对促进民族团结、活跃僻远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