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武安傩戏

2012-12-21 00:00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营养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河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的特点,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流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或其他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料雕刻、彩绘而成。面具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15公里。武安傩戏包括固义村大型社火傩戏和白府等村的傩仪“拉死鬼”。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造型原始古朴。

固义村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整个仪式共需3天。固义傩戏祭祀的神灵是玉皇大帝、城隍、财神、土地、关公等道教神灵。村民信奉的白眉三郎,是春秋时期秦国秦庄王的十三太子,他被奉为该村特有的村落保护神。祭冰雨龙王、祭虫蝻王表现了农耕社会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队戏、赛戏演出是整个祭神仪式中的娱神娱人部分。队戏剧目共12出,其中面具戏8出。赛戏现存“都本”15部,目前能演出的只有3出,队戏保存了仪式戏剧发展演变中的四种形态:一是哑剧,角色只有表演,没有唱词,如《吊四值》、《吊四尉》、《吊绿脸小鬼》等剧目;二是由“掌竹”吟唱开场词和剧情唱词,如《吊掠马》、《点鬼兵》、《吊黑虎》等;三是角色有了少量唱词,如《捉黄鬼》、《开八仙》;四是“掌竹”消失,由唱、做两张皮发展为唱、做、念、打均由角色自己完成,已经发展为成型的戏剧,如《岑彭马武夺状元》和赛戏剧目等。在队戏演出和祭祀仪式中出现的“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赛戏,即报赛神灵的专用戏剧。傩戏角色画脸谱,着戏装,用大鼓、小鼓、大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弦乐。唱腔属于由吟向唱发展演变的阶段,赛戏剧目多是三国和宋代戏,三国戏有《战船》、《衣带诏》、《巴州》等,宋代戏有《幽州》。

武安一带过春节有请祖先灵魂回家过年的习俗。过完元宵节,各户把自家的祖先送走。因害怕无人祭奠的野鬼滞留村中危害人畜,于正月十七晚上举行“拉死鬼”仪式。过程是:晚饭后,由从外村雇来的三个人扮成一个死鬼、两个鬼差。死鬼被两个鬼差押着,从村外东北角坟地中出来,和等待在村边由村民扮演的城隍、路神以及锣鼓队、灯笼队会合,再从村中到村东南从村内每家每户门前跑过。队后有路神再搜巡驱赶一遍,最后集中到村东南角的“蒿里山”下,经城隍审问判决后,把死鬼投到“蒿里山”的大火中烧死。村民认为,这样在新的一年中,村中就会人畜两旺,不生灾病,表达了驱除灾疫、惩恶扬善的淳朴愿望。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武安傩戏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历史久远,学术价值极高,是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它的存在为研究当地民间信仰习俗,研究中国仪式戏剧提供了宝贵的活的例证。目前由于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