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棒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根据地域和流派又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之称。河北梆子是由康熙中叶流入北京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主要寓于剧目、音乐、表演中。传统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传统剧目约有500余出,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河北梆子的音乐既慷慨悲壮、苍凉凄楚,又高亢激越、痛快淋漓,唱腔刚劲、豪爽、激愤。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二胡、笙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铙、钹、大小锣等。河北梆子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句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唱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词里,偶有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但不多见。演唱上高音低音反差非常明显,并且其唱腔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慢二六]、[中二六]、[快流水板]、[散流水板]、[尖板]、[哭板]、[大反调]、[小反调]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是典型的板腔体音乐。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现多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运用时更夸张、更奔放些,因而形成粗犷火爆、不尚蕴藉的表演风格。高难特技的运用,无统一规范,因人而异。表演中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称“绝活”,尤其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河北梆子有一整套完整的角色行当,包括生、旦、净、丑、武行、杂行等,生行中的“穷生”与净行中的“净生”为河北梆子所特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
河北梆子对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现在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人才流失严重,亟需加以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