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平原腹地,因置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历史悠久,历代于此立国、设郡、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河间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数千年来民间传唱的“歌诗”,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河间歌诗源于诗经,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性代表。《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又是古代民风民谣的典型体现,其中的每一首均能合乐歌唱。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初传《诗》者有多家,后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毛诗》就是毛苌传下来的《诗经》,而它的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相传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也就是现在的河间市隐居下来。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并授学侄儿毛苌。毛亨去世后,河间王刘德封毛苌为博士,在国都南建“日华宫”,北建“君子馆”。毛亨与毛苌在河间习经讲诗,相传其弟子及周边部分百姓都会了“歌诗”,并历代相习。至今河间还在传唱着《诗经》中的“关睢”、“蓼莪”等民歌,而且是用古韵吟唱。
毛亨与毛苌在河间传讲诂训《诗经》,教习“河间歌诗”,留下了大量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如毛亨为何选择河间落脚,毛亨心记口授《诗经》传给其侄毛苌,毛苌见献王吟唱“歌诗”,以及毛苌的女儿毛文倩传唱“歌诗”的一些活动等等。毛亨与毛苌在河间一带传讲诗经,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尊福乡、诗经村、毛苌宅、诗经巷、君子馆、毛精垒等大量的相关村名、地名,并且其中大部分村名、地名今天仍在使用。这些与《诗经》有关的村名地名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这条风景线如今已成为《诗经》学者和民俗专家、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朝圣地”。
河间传承诗风,历代吟诗作诗普遍,诗人辈出。如唐代有大诗人刘长卿、张仲素等;明代有兵部尚书程信、程敏政父子诗人;清代有著名的“河间七子”经常一起唱和,其中包括纪晓岚、戈涛、李中简等;民国年间有《豹桥》诗刊,“椟玉”诗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或文化部门办过《原野》、《苗圃》等数十种诗报,其中诗经村办过《东风战报》;现有15家民间诗社或组织,成员两千多人,办有《毛公诗苑》等刊。
“河间歌诗” 是河间诗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以古韵形式在民间传唱数千年的现象,已引起民俗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仅保留一支自明至今完整的传承谱系,而且传承人年事已高,有难以为继之虞。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