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耿村民间故事

2012-12-21 00:00 

 

   耿村,地处冀中平原,属藁城市常安镇,距石家庄45公里,是个仅有280多户、1200余人的小村子。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以其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

耿村古为中山国地,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自古以来,耿村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为纪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四月初一至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各地的敬佛团赶来跳担经舞、打扇鼓,许多民俗节目纷纷沿街表演,唱大戏、说书更是不可缺少。村内外曾有耿王墓大仙堂、自落寺、真武庙等十座大小寺庙。据调查,20世纪40年代,村中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家,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美誉。四面八方外出经商、游历、当兵的耿村人,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这里便形成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成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区。所以,经商和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

耿村是目前发现最早、民间故事作品最多、民间故事讲述者最多的村落。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标准,有67人被定为民间故事讲述家,5个家庭被命名为民间故事讲述集体,其中包括故事家庭、故事夫妻、故事兄弟、故事母子、故事父子等。故事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能讲800多个故事的靳正新,1998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十大故事家”称号。

耿村故事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讲述,形成故事的聚散地,在汉民族平原居落中是较为罕见的。它是民间口头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延续发展的一个典型,常年有中外学者进行考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对汉民族居落群体口头文学的观察点,成为藁城市乃至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耿村故事包容万象,神话、传说、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应有尽有,上自开天辟地神话,近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故事中所涵盖的地域有170多个市县。耿村故事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方面,艺术地叙述了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耿村故事表现出的传统美学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意识,一直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科学、认识、教育、娱乐功能,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记录、整理出耿村各种文字资料8000多篇,850余万字,先后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五部,公开出版了《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三部)、《耿村一千零一夜》、故事家专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计955万字,被专家称为“耿村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