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古称“遒”,隶属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北70公里处。涞水由山区、平原两部分组成,十几条小河从山区流向平原,带来了大量泥沙和鹅卵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闲暇之时,便踢球状的鹅卵石嬉戏消遣。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集运动、技巧、娱乐、趣味于一体的传统群体体育竞技活动——涞水踢球。
受限于石球制作的复杂工艺,踢球活动的开展一直以涞水平原地区为主,未能向更远地区发展。晚唐时期,踢球传入京城,很快受到京城官民的青睐。但人们渐渐用布球或革球取代了石球,而在踢球的故乡涞水,仍然在使用石球。解放初期,娄村、洛平一带的农村仍有许多磨制石球的作坊。1958年“公社化”时,踢球活动被以“耽误生产”为名取缔。2000年以后,民众自发恢复活动。
涞水踢球使用的器具主要是石球和“志子儿”。传统踢石球用的是打磨过的鹅卵石,分大、中、小三种,因场地不同而选择不同大小的球。志子儿用树棍或竹竿、高粱秸秆做成,有大拇指粗细,长约70—80厘米。它的作用一是划踢球场地边界,二是测量球距。踢球前要选好场地,划定球场边界,并商定对输球者的处罚方法。场地以松软与坚实相间的为最佳,大小以15米见方为宜,长方形场地也可以,但窄边至少不小于3米。踢球有输赢,并且对赢球者有相应的奖励。
踢球时,每场踢球人数以7—8人为宜,参加者自认头球、二球、三球、四球等直至末球。然后,在球场边外的任何一个位置选择一个发球点。头球向场内发进第一个球以后,二球就可以从发球点瞄准头球踢打。如果打中,二球为赢,升为头球,退回到发球点重新发球;三球及后面所有的球均按顺序上升一位,分别为二球、三球等,原头球则降为末球。如果二球未打中头球,三球就可以向场内的任何一个球进攻,以此类推。如果三球、四球直至末球都未能打到场中之球,则再次轮到头球继续向其他球进攻。
涞水踢球游戏技巧性强,不受年龄、场地限制,男女老少皆宜,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好项目,在当地有大量的踢球爱好者。